彩神 (中国大陆) 官方网站

彩神时评|林岩: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新趋向
栏目:彩神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11-07 21:28:02

  在新形势的挑战中,借助新媒体极强的传播性和社交影响力,传统手工艺行业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受众群体开始加速迭代。传统手工艺行业愈加细分化、多元化,边界得到拓展。在新时期,工艺美术要聚焦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焕发生机与活力。当代工艺美术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为其发展注入新活力,以精品力作进行广泛传播,自觉与社会美育结合起来,在多元阐释中传播中华美学精神。

  当物质消费达到一定程度,人们自然会对精神层面的消费和精神滋养便有所需求,传统手工艺在满足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定制需求服务时,具有面向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服务属性。同时,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好的手工艺产品本身具备口碑传播广告效应。在文旅消费的热潮中,出现了许多能够将消费者需求转化为产品的设计师型手艺人,他们通过表达创意、平台展示、吸引订单、进行制作、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其自我价值实现带来的身份认同强化了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并获得社会尊重。

  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的新时期,传统手工艺经历疫情低谷后的蜕变而重生。总体上,传统手工艺行业近年的发展趋向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强化中国身份表达,凸显自尊自信的民族意识。手工艺创作从色彩、造型、装饰等各个方面越来越体现中华文化基因、中国故事元素和中国审美特色,观照地域和民族文化诉求。二、在创作语言和风格上强调现实关怀,呈现多元与兼收并蓄的和谐发展观精神。在审美上关注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诉求和情感诉求,强调艺术形象的代入感,朝着萌趣、新奇、优美等更轻松和愉悦的格调发展。三、营造积极向善的社会氛围。传统手工艺开始注重“守正创新”,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人民为立场,以精品力作规避泛娱乐化现象,彩神创作主题突出新时代的恢弘气象。四、寻求线上与线下模式双融合的互补性发展。新时期的传统手工艺也探索出相对成熟的应对机制与管理模式,既在传统的线下模式中寻求新市场,又积极发展线上模式,推出创新性产品,形成丰富的产业新业态。五、在审美教育中承担重要角色。特别是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一些围绕中小学课程的教培行业开始转型艺术教育,而且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也使得传统手工艺在青少年的美育启蒙中发挥积极作用。六、以美学经济助力城乡发展。传统手工艺在生产与消费上侧重以美学为核心,赋能城乡产业升级,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推动城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社区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空间,促进文旅融合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七、以跨界性、复合型、多业态的面貌提升服务社会的功能。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手工艺除了具有审美与实用价值,更被赋予品牌、文化形象。

  工艺美术开始以高品质的原创作品通过参与文化建设,在国际舞台彰显中国文化精神。随着对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加强,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创作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是借鉴和模仿国外当代艺术的“拼凑”痕迹现象减少,不断涌现具有本土艺术风格和具有时代审美风格的作品;二是在工艺上各种艺术形态生搬硬套跨界减少,凸显工艺本体语言特征。不少手艺人是“跨界”转型而来,自带原先创作习惯,随着对工艺本质探索的逐渐深入,在创作上对材质媒介表现出明显的本源艺术特征。“与原材质对话”重新成为工艺美术发展的原动力;三是突破了对单一固有媒介的运用,与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介的跨界结合与运用,成为当下工艺美术创作的新风尚。

  与此同时,工艺美术在交流活动方面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方面,工艺美术的学术交流与展览从疫情影响中逐渐恢复,日益频繁,营造了活跃的环境氛围。工艺美术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开始受到关注,注重对作品阐释和解读,展现了工艺美术在审美和文化价值上的不断深化,以及当代工艺美术活跃和多元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彩神手工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青睐,更多具有活跃思维和独特视角的人参与到工艺美术的活动和交流中,为工艺美术注入新的美学内蕴,拓展了工艺美术的界限,进一步推动了当代工艺美术的融合创新。

  当代工艺美术频频出现了对新工艺、新技法、新材料、新创意的表现,以此突出“工匠精神”“美学价值”和“造物智慧”的技艺魅力。这些新的工艺美术作品坚持“心手合一”的创作理念,观照栖居地环境和民族习俗等特质,既注重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又注重当代美学的艺术表达,系统深入地诠释了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使古老的媒材和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美人的最新尝试和探索。既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对工艺美术表达话语体系的丰富与拓展。

  总体而言,新时期工艺美术在新媒介和语境中将得到动态化、生活化、多元化的呈现,迎来新发展机遇。同时,工艺美术蕴含的文化精神与美学象征意义历久弥新,其依然可以在社会中发挥维系情感与凝聚精神的作用。不论工艺美术形态如何发展变化、美学意境如何拓展,坚守中国文化精神,不断拓展国际视野,运用现代科技,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